日本国际食品展|日本人美意识的体现——日式食器
“美食不如美器”,此话道出了食器在饮食文化中的主要地位。美器不仅是对美食表层的烘托、外形的渲染,更是对美食内在的表达、内涵的诠释,而食物器具中——陶瓷食器占主要地位。今天日本国际食品展小编就来聊一聊日本人美意识的体现——日式食器。
一、日式食器的“自然之美”
日本国学家将《源氏物语》的美学精神归结为“物哀”,“物哀”后来与“幽玄”、“侘寂”等共同构成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这种美意识在食器中具体表现为:器具保留手作痕迹,安于简朴、无需修饰;即使器具外在已经斑驳,抑或已经残缺,仍被视作具有美感。
日本人认为,日常使用过的陶瓷器具上的破裂、磨损、污渍,是使用者与器具间产生的联结痕迹,由此,器具有了生活气息的自然美感。即使是修复破损的器具,也会保留缺口或者裂痕这一自然形态。
日式陶瓷食器中的非对称性,是“自然之美”最直接的表现,存在于形的不完整、不匀称中,是非对称的美。这种美感源于日本茶道的审美思想,渗透着禅宗的思想精髓。日本的禅宗追求朴素、不做作的自然观,转化为艺术形式体现在陶瓷食器中,形成一种视觉、触觉上的和谐美。
日式陶瓷食器中著名的美浓烧陶瓷制作工艺,源自岐阜县东浓地区,拥有1300年的历史。美浓烧一般都采用釉下彩工艺,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以后,以1200-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美浓烧釉面均匀透亮有光泽,颜色明艳,装饰纹样多变,其口沿处厚薄不一,起伏多变,坯体歪斜,凹凸不平,器型和纹饰均在诠释着非对称的自由形态之美。
二、中国传统食器的“完美之美”
“比起色彩斑斓的东西,日本人似乎更喜欢灰灰的,暗暗的,涩涩的东西; 比起被打磨得光鲜亮丽的人为之物,日本人更欣赏质朴枯淡的自然之物”。日本的食器多是厚重的、粗糙的,甚至是不规则的,这与中式传统陶瓷食器大相径庭。
中式传统陶瓷食器追求规整、细腻、匀薄透光、饱满圆润、纹样精美,处处体现着“完美”,这与中国人尚圆的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有关。“圆”寓意“圆满”、“完好”、“完美”,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碗大部分都是类似切开的半球形,因此,中式传统陶瓷食器大多呈现圆形。
此外,中式传统陶瓷食器还追求“对称美”,因此食器上的装饰纹样也多呈对称布局,给人一种安静、庄重、严肃的感觉,蕴含着平衡、稳定之美。这种富有“对称美”的纹饰不仅传达出中国人对“完美”的追求,还蕴含着中国人对器具的一种情感寄托。例如,明永乐青花葡萄纹折沿盘的“葡萄纹”,寓意五谷丰登、果实累累。
当然,日式陶瓷食器不全是追求自然美感。例如,柿右卫门的染付波鹭文轮花盘,该瓷盘器型设计复杂,做工非常精细。而且瓷盘的釉色层次分明,釉面也均匀富有光泽。又如安藤雅信的白瓷碗,由制作石膏模具的新工艺制成,坯体圆滑细腻,釉面洁白无疵。
三、结语
日式食器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变化,《日式设计美学》一书中指出:“当代日本食器在设计上也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理性特质,比如线条的曲度、配色的饱和度,以及功能主导的设计理念等等。”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独属于日式食器的特性:保留着物料最初的纹理,或纯色的器物表面呈现出粗粝的手感,或简单的线条点缀着自然的图案。由此可见,日式食器的古今融合,是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之间追求一种平衡状态。
以上就是日本国际食品展小编整理的内容,想了解更多,推荐您来参观日本国际食品展。
日本食品出口展,是您进口优质日本食材和特产的最佳渠道。从寿司到抹茶甜点,您将发现更多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产品。本展会多年来一直是全球买家和业内专业人士探索新商机的重要平台,加入我们,体验更多日本美食的精髓。
日本食品出口展——冬季
日期:2024年11月27-29日
会场:日本幕张国际展览中心
文章来源:NK日语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