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食材展|日本的代表性美食——寿司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提到日本料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寿司”。所谓“寿司”,就是一种将醋饭和食材一起吃的日本料理,食材主要使用新鲜的鱼贝类,也有蔬菜、肉、鸡蛋等。作为日本的代表性美食,寿司除了是日本人非常爱的食物之外,世界各地的寿司店也不胜其数。今天,日本餐饮食材展小编就聊一聊寿司的历史渊源。

寿司被认为起源于东南亚的「なれずし(熟鮓)」(熟寿司)。这是一种发酵食品,其特征是让米粒发酵到粘稠。

当时,鱼类是非常珍贵的食材且不易保存,居住在山岳地带的东南亚民族为了长期保存河鱼,把煮过的米等谷类和鱼一起腌制,通过米的发酵来保存鱼。

奈良时代:传到日本

上面提到的“熟寿司”是奈良时代左右传入日本的。这在当时是一种贵族食物,在用甜醋调味的米饭上放上香鱼、鲫鱼等河鱼,发酵一夜食用。现在,滋贺县的「鮒寿司(ふなずし)」(鲫鱼寿司)中还保留着这一传统风味。

到了镰仓时代,人们开始用剩下的鱼制作熟寿司。这一时期,米饭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发酵的。

室町时代:

进入室町时代后,“熟寿司”的发酵时间变短,本来仅用来发酵的米饭也可以吃了。由于发酵时间很短,鱼类还几乎是生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的寿司被称为「生熟れ(なまなれ)」。

当时的人们也会根据食用的时间来倒推制作的时间,在桶里交替腌制撒了盐的鱼和米饭,用重物压住调味,这也被认为是现在的「押し寿司(おしずし)」和「箱寿司(はこずし)」的原型。

江户时代:接近现代造型

进入江户时代,随着米醋的生产和流通,平民也能轻易使用,不需要发酵的「早寿司(はやずし)」(注:相对于旧式寿司,制作相对简单的当代寿司)由此诞生。

江户时代末期,「屋台(やたい)」(路边的食品摊子)十分流行,为了方便食客们随吃随走,和现代类似的「握り寿司(にぎりずし)」诞生了。因主要使用了江户前(现东京湾)捕获的鱼贝类和海苔,所以又被称为「江戸前寿司」。

当时的「握り寿司」和现在的饭团差不多大,所以要切开吃。一盘普遍盛两贯寿司的现代习俗,也是由当时寿司要切开吃演变而来。

进入大正时代,寿司的尺寸变小了,但仍然比现代的要大一些,一贯的尺寸差不多是现代的寿司尺寸的“一口半到两口”。

明治时代:食材转变为生鱼片

明治30年以后,制冰产业盛行,随着捕鱼法的流通和发展,以往难以保存和处理的生鱼片也可以被寿司店好好保存了。和现代一样,当时的人们开始将煮好的酱油涂在食材上食用。

大正时代初期,寿司店开始使用电冰箱,食材的种类不断增加,尺寸也变小了,更加接近现代寿司的风格。

以上就是日本餐饮食材展小编整理的内容,想了解更多,推荐您来参观日本餐饮食材展。

 

 

日本食品出口展,是您进口优质日本食材和特产的优良渠道。从寿司到抹茶甜点,您将发现更多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产品。本展会多年来一直是全球买家和业内专业人士探索新商机的重要平台,加入我们,体验更多日本美食的精髓。


日本食品出口展——冬季

日期:2024年11月27-29日

会场:日本幕张国际展览中心

                         文章来源:安宁先生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