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出口展|成功避免内卷,日本食企有何秘笈?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就开始面对产能过剩和内卷问题,从9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用了30多年时间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成功避免了内卷,其经验值得各国企业借鉴。那么日本食企有何秘笈?今天就跟日本食品出口展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日本酱油:“油瓶倒了都不扶。”
日本最大的酱油生产企业是“龟甲万”(Kikkoman),其原名为“野田酱油”。日本有几个酱油生产集中的地区,其中一个是靠近东京的千叶县銚子市(ちょうし),这里聚集了许多酱油制造商,最大的一个企业原本叫“野田”,后来改名为“キッコーマン”,中文翻译为“龟甲万”。龟甲万的第一任社长毕业于一桥大学,因家境富裕,像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一样,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送孩子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他注意到当时美国几乎没有酱油消费,只有少数中餐馆有小规模的使用。
美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由于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偏向欧洲风格,酱油并不在他们的常见调味品中。因此,如何让美国人开始消费酱油成为了关键。这就涉及到酱油出海的第二个商业关键词:培养消费习惯。起初,龟甲万只能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员工拎着酱油瓶到各大超市,现场制作一些适合蘸酱油的菜品供顾客品尝,让他们记住酱油的味道和用途。同时,他们还尝试将酱油融入美国本土的各种调味料中,这就是消费习惯的培养过程。
到90年代以后,日本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下降,总体消费量也因为人口减少而大幅下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西方饮食在日本越来越受欢迎,比如意大利菜、印度菜和法国菜等。可以说,日本的西餐在亚洲是做得最好的。如果中国游客去日本吃西餐,可能会觉得比在意大利或法国的体验更好,因为日本人对食物的细腻追求超越了欧洲人。事实上,东京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数量是全球最多的,超过了巴黎、罗马、纽约和伦敦等大城市。日本的餐饮业整体水平非常高,涵盖了从中国菜到法国菜、意大利菜等各种风味,不仅限于日本料理。
到了90年代以后,日本的消费市场遇到了困难,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持。比如像酱油这样的传统产品,需要的是持续改良、质量的稳定和信誉的建立。
一句中国传统的说法,形容一个人懒惰:“油瓶倒了都不扶。”但在日本,有人就针对这个问题动脑筋,开发了一种即使倒下也不会漏的酱油瓶。日本人在提升顾客体验和促进消费方面很有创意,这种小巧思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此外,日本人的酱油消费量在20世纪6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而日本酒的消费量则在1974年左右达到高峰。原因大同小异,都是因为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人们可以选择饮用法国和意大利的葡萄酒、啤酒或者威士忌,因此人均消费量自然就下降了。
一般而言,中国人都认为日本经济是90年代开始下降,但如果你具体到一些行业,它很早之前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事实上,在80年代,有些日本小酒庄开始破产或者干脆关门,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不止一个行业,是一种普遍性的趋势。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基本已进入尾声,各个行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与人口增长停滞和房地产市场达到顶峰密切相关。即使是目前发展迅猛的电动车行业,同样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只是这些挑战的形式和方式有所不同。
这是题外话,我们来谈谈清酒。你可以将清酒理解为“日本料理”的一部分。清酒出海,政府和企业皆功不可没在日本的酒类中,日本酒通常称为“吟酿”,是用特定的大米酿造而成的。相较而言,清酒是另一种类别,且其功能和品质处于最低档。高于清酒的依次为吟酿、大吟酿和纯米大吟酿。那么,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分的呢?其实很简单:这些酒所用的大米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普通米,而是专门用于酿酒的米种,最典型的如山田锦。
具体到酿酒的米,还有进一步的区别。酿造过程会尽可能去掉大米胚胎外的部分,只保留胚胎和胚芽部分,这样能带来细腻的口感差异。通常来说,去掉的部分越多,酒的品质和等级评价就越高。日本料理走向国际市场大约是过去30年的事情,背后有日本政府推广软实力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
第一,日本料理能够走向海外,日本政府给予了积极支持。因为饮食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可以推动日本餐饮食材的出口。2008年,我在一家主要为食品餐饮行业提供B2P平台的IT公司工作,了解到日本政府每年都会拨款用于餐饮行业的海外宣传推广。
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也在努力扩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清酒等行业虽然整体销量有所下滑,但也有一些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崭露头角。例如,过去30年里,有一家日本企业表现稳定增长,这就是“獭祭”酒。它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它在酒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传统上,日本酒的酿造只能在冬季进行,因为只有冬季的低温条件下,酵母菌才能有效发酵,而夏季温度过高无法酿造。然而,獭祭通过数字化转型,把传统工匠的技能转化为稳定的数字化流程,实现了全年生产。
其次,獭祭酒厂的营销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酒厂位于山口县,这是一个较小的地方,同时也是两年前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家乡。安倍晋三在日本政坛活跃多年,曾在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选择使用家乡的酒,这也是合理的体现。此外,日本建筑师在全球享有盛誉,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设立的“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最高荣誉,而日本建筑师在该奖项中获奖频率位居前列。獭祭酒厂擅长与这些知名的日本建筑师合作,如在巴黎设计的日式餐厅中巧妙地融合了建筑设计与獭祭酒,形成了独特的搭配。
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范围内,日料的地位都在稳步上升。日料背后的供应链发展得相当完善,因为日料对食材和调味料的要求极为苛刻,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显然,日本的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双赢的成果。便利店背后,是日企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如果大家去日本旅行,会发现有三大便利店品牌最常见:7-11、Family Mart(全家)和罗森(LAWSON)。这三个品牌早在1995年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就已经存在了。
日本的便利店大约诞生于1976年,这个概念最早由洋华堂引入。当时,日本为了保护地方小商店,出台法律限制大型连锁超市的扩张。为了应对这种限制,洋华堂找到了一种新模式:引进美国那种从早上7点营业到晚上11点的小型店铺(7-11),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其引入日本。
现在,第一家7-11便利店仍在营业。不过,美国的经营模式与日本市场并不匹配,后来日本人逐渐摆脱了美国的经验,保留了品牌名称,自主发展出适合本土的经营模式。到80年代末,7-11转型为24小时营业;大荣则创立了罗森,之后便利店市场不断重组,现在主要是这三大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最近几年,中国有很多负面的词,比如内卷,比如历史的垃圾时间。日本企业在度过最高峰后,也有类似“内卷”的词,日语用“缩小”的意思,指的是想法越来越小、干的事越来越小、店也开得越来越小,便利店就是日本社会这一思潮的缩影和很好体现。一个小小的便利店,看似平凡,实则不简单。它通常拥有约2000种商品,并且每周至少上新100种。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方便面种类繁多,但能够在便利店上架的新品,寿命只有两周。如果在这两周内销量表现出色,它才能继续留在货架上,否则就会被替换。同样地,一个小小的饭团也要经过多次迭代更新,才能在市场上立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时,会对便利店中琳琅满目的饭团赞不绝口。
那么,日本便利店背后的支撑力量是谁?答案是“三井物产综合商社”。Family Mart的母公司是谁?是伊藤忠商事的全资子公司。而如今的罗森,在过去的20年中,是由日本最大的商社——三菱商事掌控的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数字化程度不高,但它其实在不断进步。就在上个月,罗森由原来三菱商事旗下的全资企业,转变为三菱和KDDI数据共同持股各占50%的公司。这是为什么呢?三菱商事专注于商业和全球物流供应链,而KDDI数据则擅长互联网信息化。通过股东结构的调整,罗森希望加速其数字化转型,实际上,他们确实在一点一点地向前迈进。
对便利店而言,支付问题,供应链管理问题,数字化的问题,无人店铺的开发问题,这些都是新的转型需求,目前日本的人手非常紧缺,所以大学生、高中生就职率今年都在98%以上,说白了,年轻人愿意找工作,就一定能有工作。
小小的便利店背后,还有一点很值得分享,那就是背后的全球供应链。大家经常喝的咖啡,背后很可能有日本企业的影子,因为中国1/3的咖啡豆是丸红(MARUBENI CORPORATION)、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提供的,早在1990年代,他们就在全球各咖啡主要生产地完成了布局;很多人喜欢吃的挪威三文鱼,20%的比重由三菱商事所控制;南美洲厄瓜多尔拥有全球最大的白虾养殖场,越南则拥有全球最大的虾类加工企业,日本企业都占据了20%的股份。
日本大城市里,便利店的密度很高,差不多100米一家,但三大便利店的盈利能力是有明显差距的。7-11不仅数量多,而且它的单店盈利能力一直比罗森和Family Mart高了20%。同样100平米的店铺,每年的收入、每天的收入是要高于罗森,这个趋势一直持续了40年。日本食品出口展小编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什么技术创新,而是一种企业能力,对市场需求的跟踪能力、实现能力。
日本食品出口展,是您进口优质日本食材和特产的最佳渠道。从寿司到抹茶甜点,您将发现更多传统与创新融合的产品。本展会多年来一直是全球买家和业内专业人士探索新商机的重要平台,加入我们,体验更多日本美食的精髓。
日本食品出口展——冬季
日期:2024年11月27-29日
会场:日本幕张国际展览中心
文章来源:昌联国际
如涉侵权,联系删除